AB资源网(www.xxab.cn)服务器导航站-找服务器商就上AB资源网
百度360必应搜狗本站头条
【本站公告】:本站互助计划,欢迎有活动的服务器商免费投稿,免费收录,最新收录会在首页展示! - 站长QQ:6502567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技术文档 > 正文

服务器芯片组发展:生产商们抢占市场份额 (服务器芯片组发展)

AB资源网 2023-09-19 10:37 7435 浏览 0 评论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兴起,服务器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作为服务器中最核心的部分,芯片组制造商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场竞争中,厂商们不断地推出更为高效、稳定的芯片组产品,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服务器芯片组发展:生产商们抢占市场份额 (服务器芯片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英特尔这一巨头一直在该领域中占据着领导地位。事实上,在近几年的竞争中,英特尔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归功于其优越的芯片组性能和广泛的市场渗透。但是随着其对市场份额的垄断,一些新兴的竞争对手正在逐渐崛起,例如AMD。

AMD是一家与英特尔并驾齐驱的芯片组制造商。近年来,AMD也推出了多款适用于服务器的芯片组,以应对市场需求。其中,AMD的EPYC系列处理器备受瞩目。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系列的处理器不仅具有英特尔芯片组的强大性能,而且还具有更高的效率和较低的能源消耗。此外,AMD还通过与一些云计算供应商和服务器制造商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其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除了英特尔和AMD外,还有一些其他制造商也在竞争中崭露头角。例如国产芯片制造商海思。近年来,该公司已经在网络安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海思公司也适时地推出了多款适用于服务器的芯片组产品,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同时,台湾的联发科技也在该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该公司通过其低成本的芯片组产品,吸引了一些价格敏感的客户,并得到了一些新兴市场的关注。

尽管如此,服务器芯片组市场的竞争仍然非常激烈。生产商们需要不断地推出更具创新性和高质量的芯片组产品,以赢得客户的青睐。同时,他们还需要全面考虑大量数据的处理、能源效率和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这个不断增长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我们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来的服务器芯片组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只有那些具有强大技术和高效率的产品的生产商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相关问题拓展阅读:

  • intel处理器的发展过程
  • 电脑主板的发展史
  • NT服务器是什么,发展历史,缩写

intel处理器的发展过程

从486时代三大微处理器厂商齐头并进到随后Intel与AMD分道扬镳,CPU的核心架构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对微处理器架构熟悉的朋友相信不会忘记当Intel之一次启用P6架构时,AMD与Cyrix无可奈何的情景;当AMD力挽狂澜而推出K7架构时,Intel终于尝到了被动的苦头;当NetBurst架构意外出炉之时,人们对此又爱又恨;当以Pentium M迅驰架构为设计蓝图的Core架构统一江山时,前所未有的局面更让我们大为吃惊。

毫无疑问,如今决定CPU整体性能表现的关键因素已经不仅仅是主频,也不是缓存技术,而是核心架构。优秀的核心架构能够弥补主频的不足,更能简化缓存设计而降低成本,这才是优秀处理器的根基。然而对于CPU厂商而言,更换核心架构是极其艰难的举动,因为这将投入大量研发资金,更冒着性能不佳的风险。回顾历代CPU,我们不难发现Intel在大部分时间内都保持领先地位,如今更是走在了十字路口:NetBurst架构的发展潜力不如K8架构,而且近在眼前的制作工艺限制几乎又无法解决。在这样的关键时刻,Intel推出了全新的Core架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彻底取代现有的NetBurst架构。

帮助AMD绝地反击的K7架构

一、现实与理智的平衡:P5与P6架构

在486处理器时代胡散,Intel、AMD和Cyrix的产品在性能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距,毕竟此时遵循的架构相同,而且主频一致,放在主板上的缓存也没有多大区别。在这样的背景下,Intel唯一的优势便是产能,AMD和Cyrix则继续紧跟巨人脚步。不过聪明的Intel并没有选择按部就班,通过一张专利授权证明,Pentium将AMD和Cyrix都挡在了门外。

Pentium处理器采用的P5架构

Pentium采用P5架构,这被证明是伟大的创举。在Intel的发展历史中,之一代Pentium绝对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这一品牌甚至沿用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尽管之一代Pentium 60的综合表现很一般,甚至不比486DX66强多少,但是当主频优势体现出来之后,此时所表现出来的威力令人震惊。Pentium 75、Pentium 100以及Pentium 133,经典的产品一度称雄业界。在同一时代,作为竞争对手的AMD和Cyrix显然因为架腊码构上的落后而无法与Intel展开正面竞争,即便是号称“高频486”的Cyrix 5X86也差距甚大,这并非是高主频所能弥补的缺陷。

痛定思痛,AMD面对这样的局面只能另辟道路。经过K5还算成功的试探之后,又发布了K6处理器,并逐渐衍生出K6-2和K6-3。如果说之一代K6还只能与具备MMX技术的Pentium打成平手的话,那么后续的K6-2和K6-3则凭借架构上的优势令Intel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为此,Intel将原本用于Pentium Pro服务器处理器的P6架构用于桌面处理器,并且这一架构沿用多年,直到Pentium III时代。

沿用到Pentium III的P6架构

在Pentium时代,虽然Intel还是相对竞争对手保持一定的领先,但是Intel并未感到满足。在他们看来,只有从架构上扼杀对手,才能完全摆脱AMD和Cyrix两家的追赶。于是,裤局氏Intel在发布奔腾的下一代产品Pentium II时,采用了专利保护的P6架构,并且不再向AMD和Cyrix授权。P6架构与Pentium的P5架构更大的不同在于,以前集成在主板上的二级缓存被移植到了CPU内,从而大大地加快了数据读取和命中率,提高了性能。AMD和Cyrix由于没能得到P6架构的授权,只好继续走在旧的架构上,整个CPU市场的格局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AMD和Cyrix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提一下K6-2+和K6-3,尽管这两款令人肃然起敬的产品也对Intel构成严重威胁,但是它们所谓的内置二级缓存并非集成在CPU核心中,因此绝对不能算作P6架构,浮点性能也有着不小的差距。

二、低开高走:客观评价NetBurst架构

1.P6架构难敌AMD K7

自从AMD在1999年推出K7处理器之后,整个CPU市场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核心架构的技术角度来看,AMD实际上已经领先于Intel。在同频Athlon与Pentium III的较量中,AMD占据了上风,这与其EV6前端总线以及缓存架构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AMD K7处理器的动态分支预测技术也领先于P6架构。

Barton核心的K7处理器让我们看到核心架构的重要性

面对这样的窘迫局面,Intel可谓将P6架构的优势发挥到极点。首先是一场主频大战,随后是在Tualatin核心中加入大容量缓存,再加上服务器处理器的P双CPU模式,Intel巨人最终还是保住了颜面。但是Intel深知,核心架构上的劣势迟早会令其陷入彻底的被动局面,一场架构革命演变在即。当全世界在试目以待的时候,Intel推出了微处理器发展史上极受争议的直至今天还在服役的NetBurst架构!

2.NetBurst架构喜忧参半

尽管如今的Pentium4已经是一块“金字招牌”,但是在其发展初期可并不是一帆风顺,之一代Willamette核心就饱受批评。对于全新的NetBurst结构而言,发挥强大的性能需要更高的主频以及强大的缓存结构,而这些都是Willamette核心所不具备的。256KB二级缓存显然不足,此时的整体性能受到很大影响。然而最让Intel尴尬的是,Willamette核心的Pentium4 1.5G甚至不如Tualatin核心的Pentium III,部分测试中甚至超频后的Tualatin Celeron也能越俎代庖。

Willamette核心让NetBurst架构出师不利

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情况并不会出现在如日中天的Intel身上,与Pentium III处理器相比,NetBurst架构的Pentium4在提高流水线长度之后令执行效率大幅度降低,此时大容量二级缓存与高主频才是真正的弥补方法。可是讽刺的是,频率比AthlonXP 2023+高出很多的Pentium4 Willamette 2GHz竟然服服帖帖地败于其下。尽管后续的NorthWood核心凭借512KB二级缓存略微挽回面子,但是当时AMD的K7架构也在发展,Barton核心将Intel陷入了被动。因此,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明确的结论:Intel的NetBurst架构即便是面对AMD K7架构时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资本。如果不是Intel的市场调控能力超强,如今CPU市场的格局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NorthWood核心为NetBurst架构略微挽回颜面

3.流水线与CPU效率的关系

当然,我们如今看到的Prescott核心依旧是NetBurst架构,并且高频率产品的综合性能还是实实在在的。但是明眼人都看到了Intel的软肋:NetBurst架构过分依赖于主频与缓存,这与当前CPU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为了提高主频,NetBurst架构不断延长CPU超流水线的级数。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流水线的概念,它是Intel首次在486芯片中开始使用的。流水线的工作方式就象工业生产上的装配流水线。在CPU中由5~6个不同功能的电路单元组成一条指令处理流水线,然后将一条x86指令分成5~6步后再由这些电路单元分别执行,这样就能实现在一个CPU时钟周期完成一条指令,因此提高CPU的运算速度。经典Pentium每条整数流水线都分为四级流水,即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写回结果,浮点流水又分为八级流水。

超标量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任务,其实质是以空间换取时间。而超流水线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以时间换取空间。例如,起初Pentium4的超流水线就长达20级,随后的Prescott更是提升到31级。超流水线设计的级数越长,其完成一条指令的速度越快,因此才能适应工作主频更高的CPU。但是超流水线过长也带来了一定副作用,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CPU实际运算速度较低的现象,Intel的NetBurst架构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虽然它的主频可以很高,但其运算性能却远远比不上低主频的AMD处理器。

Intel自然也知道这样的问题,但是NetBurst架构已经迈开脚步,这已经无法停止。为此,Intel不得不继续提高主频并且加大二级缓存容量。可是让Intel十分尴尬的是,如今处理器制作工艺开始面临瓶颈,即便是65纳米工艺,未来想要在NetBurst架构实现高主频也是极为困难的事情,这意味着NetBurst架构今后将无法继续凭借主频优势与竞争对手匹敌。此外,巨大的缓存容量也是一个负担,这不仅提高了成本,也令发热量骤升。如果不是Intel的市场公关与口碑较好,那么Intel处理器早就要陷入尴尬了,因为如今高频Pentium简直就是高发热量和高功耗的代名词,甚至Celeron D也是滚烫滚烫。

Prescott核心成为NetBurst架构的强弩之末

三、巨人的王牌:Pentium M尽显Intle实力

与桌面市场相比,Intel在移动市场拥有更为强大的控制能力。从486处理器到如今的Pentium M,Intel一直称霸移动处理器市场。在传统模式下,Intel移动处理器只是桌面处理器的低频低电压版本,然后加上一些节能技术,但是之一代迅驰Pentium M却走出了这一框架。

尽管业界中不少人认为之一代Pentium M(Banias)仅仅是改良版的Pentium III-M,通过超大容量的二级缓存以及更高的前端总线来提升性能,但是对于移动用户而言,我们看重的仅仅是性能与功耗。Banias的性能已经几乎与Pentium4并驾齐驱,而功耗更是大幅度减小。作为Intel之一款专注移动市场设计的处理器,其成功是勿庸置疑的。更加令人没有想到的是,Banias核心的Pentium M一旦应用到桌面平台并大幅度超频之后,其性能完全压倒了Pentium4,随后Dothan核心的Pentium M将这一神话进行到底。我们不仅要问:Pentium M到底是哪一种核心架构,NetBurst架构是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平心而论,对比Dothan核心的Pentium M与主流Pentium4,我们不难发现Intel的尴尬之处。从技术角度而言,Intel完全有能力推出比当前Pentium4性能更好的处理器,但是错误的架构选择令其陷入被动。业内有人质疑过:Pentium M的核心架构依然是P6,只不过结合了NetBurst架构的前端总线技术,通过减少原先P6微架构下指令编译后的微指令数目来改善指令编译器及处理单元的效能,并且主频和缓存都大幅度加强。

Dothan核心的Pentium M处理器

尽管我们一再认为AMD的K7架构十分先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K7架构基本上与P6架构相差不大。如果K7也配备大容量缓存与主频,那么其性能表现与Pentium M将是差不多的,这一点在多种测试中也得到证明。Intel显然是意识到在当前制作工艺受到限制并且CPU越来越要求低发热量的大背景下,CPU必须提高流水线效率。在仓促之间,Intel选择了P6架构来简单应付。只不过Intel的市场调控能力实在太出色,而相关技术的领先也帮助Pentium M站稳脚跟,继而创造了“迅驰神话”。事实上,迅驰的空前成功同样令到Intel感到痛楚,那就是更显得桌面NetBurst架构的软弱,壮士断臂的举措已经不止一次在Intle的高层会议上被提上议程。

四、壮士断臂:NetBurst架构终于落幕,Core架构临危授命

既然NetBurst架构已经无法满足未来CPU发展的需要,那么Intel就必须开辟全新的CPU核心架构。事实上,Intel就早做好了技术准备,迅驰III中的Yonah移动处理器已经具备Core核心架构的技术精髓。Intel于前不久正式公布了全新的Core核心架构:未来台式机使用Conroe,笔记本使用Merom,服务器使用WoodCrest,这三款处理器全部基于Core核心架构。

1.流水线效率大幅度提升

主频至上的CPU研发思路显然已经被淘汰。Core架构的处理器将超流水线缩短到14级,这将大幅度提升整体效率,令CPU避免出现“高频低能”的尴尬现象。然而更加值得我们关注的是,Core架构采用了四组指令编译器,这与Pentium M处理器有些类似。所谓四组指令编译器,就是指能够在单一频率周期内编译四个x86指令。这四组指令编译器由三组简单编译器(Simple Decoder)与一组复杂编译器(Complex Decoder)组成。四组指令编译器中,仅有复杂编译器可处理最多由四个微指令所组成的复杂x86指令。如果不幸碰到非常复杂的指令,复杂编译器就必须呼叫微码循序器(Microcode Sequencer),以便取得微指令序列。

为了配合超宽的编译单元,Core架构的指令读取单元在一个频率周期内,从之一阶指令快取中,抓取六个x86指令至指令编译缓冲区(Instruction Queue),判定是否有符合宏指令融合的配对,然后再将最多五个x86指令,交派给四组指令编译器。四组指令编译器在每个频率周期中,发给保留站(Reservation Station)四个编译后的微指令,保留站再将存放的微指令交派(dispatch)给五个执行单元。

自从 AMD 失败的 K5 设计之后,已经有超过十年的时间,x86处理器的世界再也没有出现过四组指令编译器的设计。因为x86指令集的指令长度、格式与定址模式都相当混乱,导致x86指令解码器的设计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今的局面已经有所改变,一方面是高主频对于四组精简结构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是其它辅助性技术也能很大程度上弥补解决定址模式混乱的难题。毫无疑问,Intel的这一创举将是在CPU核心架构设计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未来我们将有望看到CPU的整体性能有大幅度提高。

Conroe完成128bit向量运算的示意图

2.全新的整数与浮点单元

从P6到NetBurst架构,整数与浮点单元的变化还是相当明显,不过如今Core架构的变化也同样不小,只是部分关键技术又改回P6架构时代的设计。Core具备了3个64bit的整数执行单元,每一个都可以单独完成的64位整数运算操作。这样一来Core就有了一套64bit的复杂整数单元(这一点和P6核心的CIU相同),以及两个简单整数单元用来处理基本的操作和运算任务。但是非常特别是的是,3个64bit的整数执行单元中的一个简单整数单元和分支执行单元将会共享端口。该端口处的简单整数单元将和分支单元共同完成此处的宏指令结合的任务。

如果说Core架构就是P6架构,那无疑是不公平的。能够独立完成64bit整数运算对Intel x86处理器来说还是头一回,这也让Core得以走在了竞争对手的前列。此外,64bit的整数单元使用彼此独立的数据端口,因此Core能够在一个周期内同时完成3组64bit的整数运算。极强的整数运算单元使得Core在包括游戏、服务器项目、移动等方面都能够发挥广泛而强大的作用。

Core构架的设计图

在以往的NetBurst架构中,浮点单元的性能很一般,这也是为什么AMD处理器总是在3D游戏中有更好表现的原因之一。不过Core构架进行了不小的改进。Core构架拥有2个浮点执行单元同时处理向量和标量的浮点运算,其中一个浮点单元执行负责加减等简单的处理,而另一个浮点单元则执行负责乘除等运算。尽管不能说Core构架令浮点性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其改进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在多项测试中,Conroe台式机处理器已经能够打败AMD高端的FX62。

Core构架的整体效率以及高于AMD K8

3.数据预读机制与缓存结构

Core 架构的预读取机制还有更多新特性。数据预取单元经常需要在缓存中进行标签查找。为了避免标签查找可能带来的高延迟,数据预取单元使用存储接口进行标签查找。存储操作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因为在数据开始写入时,CPU即可以马上开始进行下面的工作,而不必等待写入操作完成。缓存/内存子系统会负责数据的整个写入到缓存、复制到主内存的过程。

此外,Core 架构使用了Smart Memory Access算法,这将帮助CPU在前端总线与内存传输之间实现更高的效率。Smart Memory Access算法使用八个预取器,这种预取器可以利用推测算法将数据从内存转移到二级缓存,或者从二级缓存转移到一级缓存,这对于提高内存单元性能以及缓存效率都是很有帮助的。

Core 架构的缓存系统也令人印象深刻。双核心Core 架构的二级缓存容量高达4MB,且两个核心共享,访问延迟仅12到14个时钟周期。每个核心还拥有32KB的一级指令缓存和一级数据缓存,访问延迟仅仅3个时钟周期。从 NetBurst 架构开始引入的追踪式缓存(Trace Cache)在 Core 架构中消失了。NetBurst 架构中的追踪式缓存的作用与常见的指令缓存相类似,是用来存放解码前的指令的,对 NetBurst 架构的长流水线结构非常有用。而 Core 架构回归相对较短的流水线之后,追踪式缓存也随之消失,因为 Intel 认为,传统的一级指令缓存对短流水线的 Core 架构更加有用。当然,如今的缓存结构还仅仅是Core 架构的更低版本,随着未来核心改进,缓存结构只会变得越来越强。

Conroe台式机处理器的真面目

4.真正的双内核处理器

对于PC用户而言,多任务处理一直是困扰的难题,因为单处理器的多任务以分割时间段的方式来实现,此时的性能损失相当巨大。而在双内核处理器的支持下,真正的多任务得以应用,而且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甚至会为之优化,进而奠定扎实的应用基础。从技术角度来看,双内核的处理器确实令人期待。

Intel目前规划的双核心处理器很多,包括Pentium Extreme Edition和Pentium D等。但是Intel的双核心一直饱受争议,原因便是其实质仅仅是封装两个独立的内核,互相之间的数据传输甚至还需要通过外部总线,这令效率大幅度降低。而Core 架构的设计将会令怀疑者闭嘴:其二级缓存并没有分成两个单独的单元,而是两个核心共享缓存。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说明Core并不是简单地将两个核心拼在一起。

当然,Core架构的优势还不仅仅是这些,还包括降低功耗的Intelligent Power Capability技术以及优化多媒体性能的Advanced Digital Media Boost技术。Core架构的设计理念应该说非常正确,在摒弃主频至上策略之后,Intel终于回到正轨,这对于业界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此外,Core架构的Conroe台式机处理器将会兼容I975芯片组,因此未来Intel处理器的产品线又将拉长,这意味着一场价格大战在所难免,这对于广大消费者又是一个好消息。

写在最后

未来我们期待的不仅仅是纯计算速度更快的处理器,出色的多任务并行处理、强大的64位计算能力、人性化的防病毒功能以及合理的功耗,这些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正如AMD在前几年一直反对“为技术而技术”一样,以客户需求为指导,遵循产品发展规律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我们同样希望与Intel苦战多年的战士在面临Intel的强大攻势下继续顽强作战,与Intel一起继续为业界奉献出色的改变人类生活的微处理器产品。

从486时代三大微处理器厂商齐头并进到随后Intel与AMD分道扬镳,CPU的核心架构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对微处理器架构熟悉的朋友相信不会忘记当Intel之一次启用P6架构时,AMD与Cyrix无可奈何的情景;当AMD力挽狂澜而推出K7架构时,Intel终于尝到了被动的苦头;当NetBurst架构意外出炉之时,人们对此又爱又恨;当以Pentium M迅驰架构为设计蓝图的Core架构统一江山时,前所未有的局面更让我们大为吃惊。

毫无疑问,如今决定CPU整体性能表现的关键因素已经不仅仅是主频,也不是缓存技术,而是核心架构。优秀的核心架构能够弥补主频的不足,更能简化缓存设计而降低成本,这才是优秀处理器的根基。然而对于CPU厂商而言,更换核心架构是极其艰难的举动,因为这将投入大量研发资金,更冒着性能不佳的风险。回顾历代CPU,我们不难发现Intel在大部分时间内都保持领先地位,如今更是走在了十字路口:NetBurst架构的发展潜力不如K8架构,而且近在眼前的制作工艺限制几乎又无法解决。在这样的关键时刻,Intel推出了全新的Core架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彻底取代现有的NetBurst架构。

帮助AMD绝地反击的K7架构

一、现实与理智的平衡:P5与P6架构

在486处理器时代胡散,Intel、AMD和Cyrix的产品在性能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距,毕竟此时遵循的架构相同,而且主频一致,放在主板上的缓存也没有多大区别。在这样的背景下,Intel唯一的优势便是产能,AMD和Cyrix则继续紧跟巨人脚步。不过聪明的Intel并没有选择按部就班,通过一张专利授权证明,Pentium将AMD和Cyrix都挡在了门外。

Pentium处理器采用的P5架构

Pentium采用P5架构,这被证明是伟大的创举。在Intel的发展历史中,之一代Pentium绝对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这一品牌甚至沿用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尽管之一代Pentium 60的综合表现很一般,甚至不比486DX66强多少,但是当主频优势体现出来之后,此时所表现出来的威力令人震惊。Pentium 75、Pentium 100以及Pentium 133,经典的产品一度称雄业界。在同一时代,作为竞争对手的AMD和Cyrix显然因为架腊码构上的落后而无法与Intel展开正面竞争,即便是号称“高频486”的Cyrix 5X86也差距甚大,这并非是高主频所能弥补的缺陷。

痛定思痛,AMD面对这样的局面只能另辟道路。经过K5还算成功的试探之后,又发布了K6处理器,并逐渐衍生出K6-2和K6-3。如果说之一代K6还只能与具备MMX技术的Pentium打成平手的话,那么后续的K6-2和K6-3则凭借架构上的优势令Intel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为此,Intel将原本用于Pentium Pro服务器处理器的P6架构用于桌面处理器,并且这一架构沿用多年,直到Pentium III时代。

沿用到Pentium III的P6架构

在Pentium时代,虽然Intel还是相对竞争对手保持一定的领先,但是Intel并未感到满足。在他们看来,只有从架构上扼杀对手,才能完全摆脱AMD和Cyrix两家的追赶。于是,裤局氏Intel在发布奔腾的下一代产品Pentium II时,采用了专利保护的P6架构,并且不再向AMD和Cyrix授权。P6架构与Pentium的P5架构更大的不同在于,以前集成在主板上的二级缓存被移植到了CPU内,从而大大地加快了数据读取和命中率,提高了性能。AMD和Cyrix由于没能得到P6架构的授权,只好继续走在旧的架构上,整个CPU市场的格局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AMD和Cyrix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提一下K6-2+和K6-3,尽管这两款令人肃然起敬的产品也对Intel构成严重威胁,但是它们所谓的内置二级缓存并非集成在CPU核心中,因此绝对不能算作P6架构,浮点性能也有着不小的差距。

二、低开高走:客观评价NetBurst架构

1.P6架构难敌AMD K7

自从AMD在1999年推出K7处理器之后,整个CPU市场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核心架构的技术角度来看,AMD实际上已经领先于Intel。在同频Athlon与Pentium III的较量中,AMD占据了上风,这与其EV6前端总线以及缓存架构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AMD K7处理器的动态分支预测技术也领先于P6架构。

Barton核心的K7处理器让我们看到核心架构的重要性

面对这样的窘迫局面,Intel可谓将P6架构的优势发挥到极点。首先是一场主频大战,随后是在Tualatin核心中加入大容量缓存,再加上服务器处理器的P双CPU模式,Intel巨人最终还是保住了颜面。但是Intel深知,核心架构上的劣势迟早会令其陷入彻底的被动局面,一场架构革命演变在即。当全世界在试目以待的时候,Intel推出了微处理器发展史上极受争议的直至今天还在服役的NetBurst架构!

2.NetBurst架构喜忧参半

尽管如今的Pentium4已经是一块“金字招牌”,但是在其发展初期可并不是一帆风顺,之一代Willamette核心就饱受批评。对于全新的NetBurst结构而言,发挥强大的性能需要更高的主频以及强大的缓存结构,而这些都是Willamette核心所不具备的。256KB二级缓存显然不足,此时的整体性能受到很大影响。然而最让Intel尴尬的是,Willamette核心的Pentium4 1.5G甚至不如Tualatin核心的Pentium III,部分测试中甚至超频后的Tualatin Celeron也能越俎代庖。

Willamette核心让NetBurst架构出师不利

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情况并不会出现在如日中天的Intel身上,与Pentium III处理器相比,NetBurst架构的Pentium4在提高流水线长度之后令执行效率大幅度降低,此时大容量二级缓存与高主频才是真正的弥补方法。可是讽刺的是,频率比AthlonXP 2023+高出很多的Pentium4 Willamette 2GHz竟然服服帖帖地败于其下。尽管后续的NorthWood核心凭借512KB二级缓存略微挽回面子,但是当时AMD的K7架构也在发展,Barton核心将Intel陷入了被动。因此,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明确的结论:Intel的NetBurst架构即便是面对AMD K7架构时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资本。如果不是Intel的市场调控能力超强,如今CPU市场的格局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NorthWood核心为NetBurst架构略微挽回颜面

3.流水线与CPU效率的关系

当然,我们如今看到的Prescott核心依旧是NetBurst架构,并且高频率产品的综合性能还是实实在在的。但是明眼人都看到了Intel的软肋:NetBurst架构过分依赖于主频与缓存,这与当前CPU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为了提高主频,NetBurst架构不断延长CPU超流水线的级数。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流水线的概念,它是Intel首次在486芯片中开始使用的。流水线的工作方式就象工业生产上的装配流水线。在CPU中由5~6个不同功能的电路单元组成一条指令处理流水线,然后将一条x86指令分成5~6步后再由这些电路单元分别执行,这样就能实现在一个CPU时钟周期完成一条指令,因此提高CPU的运算速度。经典Pentium每条整数流水线都分为四级流水,即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写回结果,浮点流水又分为八级流水。

超标量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任务,其实质是以空间换取时间。而超流水线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以时间换取空间。例如,起初Pentium4的超流水线就长达20级,随后的Prescott更是提升到31级。超流水线设计的级数越长,其完成一条指令的速度越快,因此才能适应工作主频更高的CPU。但是超流水线过长也带来了一定副作用,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CPU实际运算速度较低的现象,Intel的NetBurst架构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虽然它的主频可以很高,但其运算性能却远远比不上低主频的AMD处理器。

Intel自然也知道这样的问题,但是NetBurst架构已经迈开脚步,这已经无法停止。为此,Intel不得不继续提高主频并且加大二级缓存容量。可是让Intel十分尴尬的是,如今处理器制作工艺开始面临瓶颈,即便是65纳米工艺,未来想要在NetBurst架构实现高主频也是极为困难的事情,这意味着NetBurst架构今后将无法继续凭借主频优势与竞争对手匹敌。此外,巨大的缓存容量也是一个负担,这不仅提高了成本,也令发热量骤升。如果不是Intel的市场公关与口碑较好,那么Intel处理器早就要陷入尴尬了,因为如今高频Pentium简直就是高发热量和高功耗的代名词,甚至Celeron D也是滚烫滚烫。

Prescott核心成为NetBurst架构的强弩之末

三、巨人的王牌:Pentium M尽显Intle实力

与桌面市场相比,Intel在移动市场拥有更为强大的控制能力。从486处理器到如今的Pentium M,Intel一直称霸移动处理器市场。在传统模式下,Intel移动处理器只是桌面处理器的低频低电压版本,然后加上一些节能技术,但是之一代迅驰Pentium M却走出了这一框架。

尽管业界中不少人认为之一代Pentium M(Banias)仅仅是改良版的Pentium III-M,通过超大容量的二级缓存以及更高的前端总线来提升性能,但是对于移动用户而言,我们看重的仅仅是性能与功耗。Banias的性能已经几乎与Pentium4并驾齐驱,而功耗更是大幅度减小。作为Intel之一款专注移动市场设计的处理器,其成功是勿庸置疑的。更加令人没有想到的是,Banias核心的Pentium M一旦应用到桌面平台并大幅度超频之后,其性能完全压倒了Pentium4,随后Dothan核心的Pentium M将这一神话进行到底。我们不仅要问:Pentium M到底是哪一种核心架构,NetBurst架构是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平心而论,对比Dothan核心的Pentium M与主流Pentium4,我们不难发现Intel的尴尬之处。从技术角度而言,Intel完全有能力推出比当前Pentium4性能更好的处理器,但是错误的架构选择令其陷入被动。业内有人质疑过:Pentium M的核心架构依然是P6,只不过结合了NetBurst架构的前端总线技术,通过减少原先P6微架构下指令编译后的微指令数目来改善指令编译器及处理单元的效能,并且主频和缓存都大幅度加强。

Dothan核心的Pentium M处理器

尽管我们一再认为AMD的K7架构十分先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K7架构基本上与P6架构相差不大。如果K7也配备大容量缓存与主频,那么其性能表现与Pentium M将是差不多的,这一点在多种测试中也得到证明。Intel显然是意识到在当前制作工艺受到限制并且CPU越来越要求低发热量的大背景下,CPU必须提高流水线效率。在仓促之间,Intel选择了P6架构来简单应付。只不过Intel的市场调控能力实在太出色,而相关技术的领先也帮助Pentium M站稳脚跟,继而创造了“迅驰神话”。事实上,迅驰的空前成功同样令到Intel感到痛楚,那就是更显得桌面NetBurst架构的软弱,壮士断臂的举措已经不止一次在Intle的高层会议上被提上议程。

四、壮士断臂:NetBurst架构终于落幕,Core架构临危授命

既然NetBurst架构已经无法满足未来CPU发展的需要,那么Intel就必须开辟全新的CPU核心架构。事实上,Intel就早做好了技术准备,迅驰III中的Yonah移动处理器已经具备Core核心架构的技术精髓。Intel于前不久正式公布了全新的Core核心架构:未来台式机使用Conroe,笔记本使用Merom,服务器使用WoodCrest,这三款处理器全部基于Core核心架构。

1.流水线效率大幅度提升

主频至上的CPU研发思路显然已经被淘汰。Core架构的处理器将超流水线缩短到14级,这将大幅度提升整体效率,令CPU避免出现“高频低能”的尴尬现象。然而更加值得我们关注的是,Core架构采用了四组指令编译器,这与Pentium M处理器有些类似。所谓四组指令编译器,就是指能够在单一频率周期内编译四个x86指令。这四组指令编译器由三组简单编译器(Simple Decoder)与一组复杂编译器(Complex Decoder)组成。四组指令编译器中,仅有复杂编译器可处理最多由四个微指令所组成的复杂x86指令。如果不幸碰到非常复杂的指令,复杂编译器就必须呼叫微码循序器(Microcode Sequencer),以便取得微指令序列。

为了配合超宽的编译单元,Core架构的指令读取单元在一个频率周期内,从之一阶指令快取中,抓取六个x86指令至指令编译缓冲区(Instruction Queue),判定是否有符合宏指令融合的配对,然后再将最多五个x86指令,交派给四组指令编译器。四组指令编译器在每个频率周期中,发给保留站(Reservation Station)四个编译后的微指令,保留站再将存放的微指令交派(dispatch)给五个执行单元。

自从 AMD 失败的 K5 设计之后,已经有超过十年的时间,x86处理器的世界再也没有出现过四组指令编译器的设计。因为x86指令集的指令长度、格式与定址模式都相当混乱,导致x86指令解码器的设计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今的局面已经有所改变,一方面是高主频对于四组精简结构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是其它辅助性技术也能很大程度上弥补解决定址模式混乱的难题。毫无疑问,Intel的这一创举将是在CPU核心架构设计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未来我们将有望看到CPU的整体性能有大幅度提高。

Conroe完成128bit向量运算的示意图

2.全新的整数与浮点单元

从P6到NetBurst架构,整数与浮点单元的变化还是相当明显,不过如今Core架构的变化也同样不小,只是部分关键技术又改回P6架构时代的设计。Core具备了3个64bit的整数执行单元,每一个都可以单独完成的64位整数运算操作。这样一来Core就有了一套64bit的复杂整数单元(这一点和P6核心的CIU相同),以及两个简单整数单元用来处理基本的操作和运算任务。但是非常特别是的是,3个64bit的整数执行单元中的一个简单整数单元和分支执行单元将会共享端口。该端口处的简单整数单元将和分支单元共同完成此处的宏指令结合的任务。

如果说Core架构就是P6架构,那无疑是不公平的。能够独立完成64bit整数运算对Intel x86处理器来说还是头一回,这也让Core得以走在了竞争对手的前列。此外,64bit的整数单元使用彼此独立的数据端口,因此Core能够在一个周期内同时完成3组64bit的整数运算。极强的整数运算单元使得Core在包括游戏、服务器项目、移动等方面都能够发挥广泛而强大的作用。

Core构架的设计图

在以往的NetBurst架构中,浮点单元的性能很一般,这也是为什么AMD处理器总是在3D游戏中有更好表现的原因之一。不过Core构架进行了不小的改进。Core构架拥有2个浮点执行单元同时处理向量和标量的浮点运算,其中一个浮点单元执行负责加减等简单的处理,而另一个浮点单元则执行负责乘除等运算。尽管不能说Core构架令浮点性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其改进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在多项测试中,Conroe台式机处理器已经能够打败AMD高端的FX62。

Core构架的整体效率以及高于AMD K8

3.数据预读机制与缓存结构

Core 架构的预读取机制还有更多新特性。数据预取单元经常需要在缓存中进行标签查找。为了避免标签查找可能带来的高延迟,数据预取单元使用存储接口进行标签查找。存储操作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因为在数据开始写入时,CPU即可以马上开始进行下面的工作,而不必等待写入操作完成。缓存/内存子系统会负责数据的整个写入到缓存、复制到主内存的过程。

此外,Core 架构使用了Smart Memory Access算法,这将帮助CPU在前端总线与内存传输之间实现更高的效率。Smart Memory Access算法使用八个预取器,这种预取器可以利用推测算法将数据从内存转移到二级缓存,或者从二级缓存转移到一级缓存,这对于提高内存单元性能以及缓存效率都是很有帮助的。

Core 架构的缓存系统也令人印象深刻。双核心Core 架构的二级缓存容量高达4MB,且两个核心共享,访问延迟仅12到14个时钟周期。每个核心还拥有32KB的一级指令缓存和一级数据缓存,访问延迟仅仅3个时钟周期。从 NetBurst 架构开始引入的追踪式缓存(Trace Cache)在 Core 架构中消失了。NetBurst 架构中的追踪式缓存的作用与常见的指令缓存相类似,是用来存放解码前的指令的,对 NetBurst 架构的长流水线结构非常有用。而 Core 架构回归相对较短的流水线之后,追踪式缓存也随之消失,因为 Intel 认为,传统的一级指令缓存对短流水线的 Core 架构更加有用。当然,如今的缓存结构还仅仅是Core 架构的更低版本,随着未来核心改进,缓存结构只会变得越来越强。

Conroe台式机处理器的真面目

4.真正的双内核处理器

对于PC用户而言,多任务处理一直是困扰的难题,因为单处理器的多任务以分割时间段的方式来实现,此时的性能损失相当巨大。而在双内核处理器的支持下,真正的多任务得以应用,而且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甚至会为之优化,进而奠定扎实的应用基础。从技术角度来看,双内核的处理器确实令人期待。

Intel目前规划的双核心处理器很多,包括Pentium Extreme Edition和Pentium D等。但是Intel的双核心一直饱受争议,原因便是其实质仅仅是封装两个独立的内核,互相之间的数据传输甚至还需要通过外部总线,这令效率大幅度降低。而Core 架构的设计将会令怀疑者闭嘴:其二级缓存并没有分成两个单独的单元,而是两个核心共享缓存。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说明Core并不是简单地将两个核心拼在一起。

当然,Core架构的优势还不仅仅是这些,还包括降低功耗的Intelligent Power Capability技术以及优化多媒体性能的Advanced Digital Media Boost技术。Core架构的设计理念应该说非常正确,在摒弃主频至上策略之后,Intel终于回到正轨,这对于业界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此外,Core架构的Conroe台式机处理器将会兼容I975芯片组,因此未来Intel处理器的产品线又将拉长,这意味着一场价格大战在所难免,这对于广大消费者又是一个好消息。

写在最后

未来我们期待的不仅仅是纯计算速度更快的处理器,出色的多任务并行处理、强大的64位计算能力、人性化的防病毒功能以及合理的功耗,这些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正如AMD在前几年一直反对“为技术而技术”一样,以客户需求为指导,遵循产品发展规律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我们同样希望与Intel苦战多年的战士在面临Intel的强大攻势下继续顽强作战,与Intel一起继续为业界奉献出色的改变人类生活的微处理器产品。

Intel服务器CPU产品简史

在计算机的CPU领域,Intel是勿庸置疑的领导者,虽然AMD和VIA等厂商也不断有新品杀出,与Intel形成激烈的竞争,但是,在服务器领域,Intel绝对占有不可动摇的优势,可以说,Intel能够有今天的地位,下面这些划时代的产品有着不可磨知亏戚灭的功劳:

服务器CPU的雏形:Pentium Pro

在Pentium处理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1995年秋天,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 Pro处理器。Pentium PRO是英特尔首个专门为32位服务器、工作站设计的处理器,可以应用在高速辅助设计、机械引擎、科学计算和医疗等领域,主频有150/166/180和200MHz四种。英特尔在Pentium PRO的设计与制造上又达到了新的高度,总共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并且整合了高速二级缓存芯片,性能比Pentium更胜一筹:

1)将L2cache与CPU封装在一起——“PPGA封装技术”(L2cache在486和Pentium中都是设置在主板上),两个芯片之间用高频宽的总线互连,连接线路也被安置在封装中。这使得内置的L2cache能更容易地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上(如Pentium Pro 200MHz CPU的L2 Cache的运行频率与CPU相同),从而大大提高程序的执行速度。

2)外部地址总线扩展至36位,处理器的直接寻址能力搭陵64GB,为将来发展留下余地。

3)采用动态执行技术,这是Pentium处理器技术的又一次飞跃。该技术通过预测程序流程并分析程序的数据流,可选择更佳的指令执行顺序。意即指令不必按程序为它规定的顺序执行,只要条件具备就可以执行,从而使程序达到更高的运行效率。

Pentium Pro的先进设计思想,为以后的微处理器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至强的诞生:Pentium II Xeon

1998年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 II Xeon(至强)处理器。Xeon是英特尔引入的新品牌,当时Intel公司为了区分服务器市场和普通个人电脑市场,决定研制全新的服务器CPU,命名也跟普通CPU做了一些明显的区分,称为Pentium II Xeon,取代之前所使用的Pentium Pro品牌。这个产品线面向中高端企业级服务器、工作站市场;是英特尔公司进一步区格市场的重要步骤。Xeon主要设计来运行商业软件、因特网服务、公司数据储存、数据归类、数据库、电子,机械的自动化设计等。

Pentium II Xeon处理器不但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缓存,更重要的是可以支持多达4路或者8路的P对称多CPU处理功能,它采用和Pentium II Slot1接口不同的Slot 2接口,必须配合专门的服务器主板才能使用。

巨大的成功:Pentium III Xeon

1999年,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 III Xeon处理器。相信大家都还记得,采用“铜矿”核心的奔腾3处理器那几年是如何的风光,至今都还被誉为一代经典产品,而作为Pentium II Xeon的后继者,除了在内核架构上采纳全新设计以外,也继承了Pentium III处理器新增的70条指令集,以更好执行多媒体、流媒体应用软件。除了面对企业级的市场以外,Pentium III Xeon加强了电子商务应用与高阶商务计算的能力。Intel还将Xeon分为两个部分,低端Xeon和高端Xeon。其中空哪,低端Xeon和普通的Coppermine一样,仅装备256KB二级缓存,并且不支持多处理器。这样低端Xeon和普通的Pentium III的性能差距很小,价格也相差不多;而高端Xeon还是具有以前的特征,支持更大的缓存和多处理器。

前赴后继:Pentium 4 Xeon

2023年英特尔发布了Xeon处理器。英特尔将Xeon的前面去掉了Pentium的名号,并不是说就与x86脱离了关系,而是更加明晰品牌概念。Xeon处理器的市场定位也更加瞄准高性能、均衡负载、多路对称处理等特性,而这些是台式电脑的Pentium品牌所不具备的。Xeon处理器实际上还是基于Pentium 4的内核,而且同样是64位的数据带宽,但由于其利用了与AGP 4X相同的原理--“四倍速”技术,因此其前端总线有了巨大的提升,表现更是远胜过Pentium III Xeon处理器。Xeon处理器基于英特尔的NetBurst架构,有更高级的网络功能,及更复杂更卓越的3D图形性能,另一方面,支持至强的芯片组也在并行运算、支持高性能I/O子系统(如SCSI磁盘阵列、千兆网络接口)、支持PCI总线分段等方面更好地支持服务器端的运算。

64位开拓者:Itanium(安腾)处理器

2023年,一款基于IA-64平台的服务器产品——HP与Intel携手研发的安腾(Itanium)处理器隆重发布了。Itanium处理器是英特尔之一款64位元的产品,具有64位寻址能力和64位宽的寄存器,所以我们称它为64位CPU。由于具有64位寻址能力,它能够使用1百万TB的地址空间,足以运算企业级或超大规模的数据库任务;64位宽的寄存器可以使CPU浮点运算达到非常高的精度。其实IA–64处理器还具有显性并行性 、分支预测、投机装载等特性,这些技术都是为顶级、企业级服务器及工作站而设计的,指令级并行性可促进更优化的软件指令结构,从而使处理器能够在相同时间内执行更多的指令。 推测:推测技术允许提前载入数据,甚至在代码分支发生以前进行。通过尽早从内存载入数据,推测技术可以避免内存等待时间。预测技术避免了许多代码分支,以及因相关的数据分支预测错误而导致的性能下降。IA-64还允许处理器上有更多的空间用于执行指令--更多的执行单元、更多的寄存器和更多的高速缓存。随着处理器技术的发展为这些执行资源提供更多的空间,IA-64的性能将相应地得到增长。

在Itanium处理器中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想,完全是基于平行并发计算而设计(EPIC)。对于最苛求性能的企业或者需要高性能运算功能支持的应用(包括电子交易安全处理、超大型数据库、电脑辅助机械引擎、尖端科学运算等)而言,Itanium处理器很好的满足了用户的要求。

续写辉煌:Itanium 2(安腾2)处理器

2023年英特尔发布了Itanium 2处理器。代号为McKinley的Itanium 2处理器是英特尔第二代64位系列的产品。安腾2处理器高速缓存系统最重要的创新就是将大容量的3级高速缓存集成到处理器硅核上,而不是作为系统主板的一个独立芯片。这不仅加快了数据检索速度,同时可将3级高速缓存和处理器内核间的整体通信带宽提高近3倍。加之其它在高速缓存效率方面的众多改进,使得处理器内核即使在高度复杂的内存密集型交易中也能高速运行。因此,Itanium 2可以适用于运算要求更苛刻的场合,并提供给高阶服务器与工作站各种平台与应用支持。

Itanium 2处理器是以Itanium架构为基础所建立与扩充的产品。提供了二位元的相容性,可与专为之一代Itanium处理器优化编译的应用程序兼容,并大幅提升了50%~100%的效能。Itanium 2具有6.4GB/sec的系统总线带宽、高达3MB的L3缓存,据英特尔称Itanium 2的性能,足足比Sun Microsystems的硬件平台高出50%。

从486时代三大微处理器厂商齐头并进到随后Intel与AMD分道扬镳,CPU的核心架构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对微处理器架构熟悉的朋友相信不会忘记当Intel之一次启用P6架构时,AMD与Cyrix无可奈何的情景;当AMD力挽狂澜而推出K7架构时,Intel终于尝到了被动的苦头;当NetBurst架构意外出炉之时,人们对此又爱又恨;当以Pentium M迅驰架构为设计蓝图的Core架构统一江山时,前所未有游扒的局面更让我们大为吃惊。

毫无疑问,如今决定CPU整体性衡磨枯能表现的关键因素已经不仅仅是主频,也不是缓存技术,而是核心架构。优秀的核心架构能够弥补主频的不足,更能简化缓存设计而降低成本,这才是优秀处理器的根基。然而对于CPU厂商而言,更换核心架构是极其艰难的举动,因为这将投入大量研发资金,更冒着性能不佳的风险。回顾历代CPU,我们不难发现Intel在大部分时间内都保持领先地位,如今更是走在了十字路口:NetBurst架构的发展潜力不如K8架构,而且近在眼前的制作工艺限制几乎又无法解决。在这样的关键时刻,Intel推出了全新的Core架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彻底取代现有的NetBurst架构。

帮助AMD绝地反击的K7架构

现实与理智的平衡:P5与P6架构

在486处理器时代,Intel、AMD和Cyrix的产品在性能方面并没咐洞有明显的差距,毕竟此时遵循的架构相同,而且主频一致,放在主板上的缓存也没有多大区别。在这样的背景下,Intel唯一的优势便是产能,AMD和Cyrix则继续紧跟巨人脚步。不过聪明的Intel并没有选择按部就班,通过一张专利授权证明,Pentium将AMD和Cyrix都挡在了门外。

Pentium处理器采用的P5架构

Pentium采用P5架构,这被证明是伟大的创举。在Intel的发展历史中,之一代Pentium绝对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这一品牌甚至沿用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尽管之一代Pentium 60的综合表现很一般,甚至不比486DX66强多少,但是当主频优势体现出来之后,此时所表现出来的威力令人震惊。Pentium 75、Pentium 100以及Pentium 133,经典的产品一度称雄业界。在同一时代,作为竞争对手的AMD和Cyrix显然因为架构上的落后而无法与Intel展开正面竞争,即便是号称“高频486”的Cyrix 5X86也差距甚大,这并非是高主频所能弥补的缺陷。

痛定思痛,AMD面对这样的局面只能另辟道路。经过K5还算成功的试探之后,又发布了K6处理器,并逐渐衍生出K6-2和K6-3。如果说之一代K6还只能与具备MMX技术的Pentium打成平手的话,那么后续的K6-2和K6-3则凭借架构上的优势令Intel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为此,Intel将原本用于Pentium Pro服务器处理器的P6架构用于桌面处理器,并且这一架构沿用多年,直到Pentium III时代。

Internet 中文名为“国际互联网”、“因特网”等,简称“互联网”。它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使网上各个计算机可以交换各种信息,从而向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务。使我们免费享用大量的信资源和软件资源。 Internet 具有众多的功能,如文件传送、电子邮件、远程教学等。但对于大多数用户说,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1 .可以进行非常便捷的通讯。 2 .可以获取应有尽有的信息。 Internet 源于美国,它的前身是 APPANET—— 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1974 年,鲍勃 · 凯恩斯坦福的温登 · 泽夫合作提出 TCP/IP 协议。 TCP/IP 协议,全称 Tran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是为保证网间网或户间迅速而准确地通信而制定的一套规定。 TCP 协议保证了信息在高层传拿绝耐输中的正确性,协议则在低层确立了信息传递的方式。近年来 Internet 在中国也有较大的发展。 1994 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用一台路器和一条带宽为 64kbit/s 的卫星线路连接到了美国的 Internet ,这是中国大陆通向国际 Internet 的之一条纽带。从此, Internet 延伸到了中国。 Internet 是一种新型的交互式的娱乐形式,更是教育的好方法,很多学校通过 Internet进行教学、公宏亮布教案、布置课外作业、发布答案、举行考试等。网络已经成为迷人和令人

往的地方了。在叫做“主页”的页面上,有五颜六色的文字,有吸引人的动画,有动听的音,甚至最新的影片。网页的相互链接把这张网延伸的无边无际。在这个庞大的网络中,新闻信息,商品交易,培训指导,投医问药,聊天室等等,它几乎是个包罗万象的大千世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形式,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内容。 4.1.1 初识 Internet ( 学 ) 1 、什么是 Internet 在这里让我们认识 Internet 的概念,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Internet 中文名为“国际互联网”、“因特网”等,简称“互联网”。 Internet 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

接起来,使网络上各个计算机可以交换各种信息,从而向全世界消春提供信息服务。使我们免享用大量的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 Internet 具有众多的功能,如文件传送、电子邮件、远程教学等。但对于大多数用户说,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1 .可以进行非常便捷的通讯。 2 .可以获取应有尽有的信息。 2 、什么是 Intranet Intranet 使用的是 internet 的技术,只不过 internet 是面向全球的网络。 Intranet 是一种内部专用网络,它的使用同 Web 大致相同。 Intranet 为公司内部传递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而且花费不多的通信方式。

电脑主板的发展史

主板的芯片组及其发展史(上)

如果把中央处理器CPU比喻为整个电脑系统的心脏,那么主板上的芯片组就是整个身体的躯干。

对于主板而言,芯片组几乎决定了这块主板的功能,进而影响到整个电脑系统性能的发挥,芯片组是主板的灵魂。

芯片组(Chipset)是主板的核心组成部分,按照在主板上的排列位置的不同,通常分为北桥芯片和南桥芯片。

北桥芯片提供对核简档CPU的类型和主频、内存的类型和更大容量、ISA/PCI/AGP插槽、ECC纠错等支持。

南桥芯片则提供对KBC(键盘控制器)、RTC(实时时钟控制器)、USB(通用串行总线)、Ultra DMA/33(66)EIDE数据传输方式和ACPI(高级能源管理)等的支持。

其中北桥芯片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也称改乱为主桥(Host Bridge)。

除了最通用的南北桥结构外,目前芯片组正向更高级的加速集线架构发展,Intel的8xx系列芯片组就是这类芯片组的代表,它将一些子系统如IDE接口、音效、MODEM和USB直接接入主芯片,能够提供比PCI总线宽一倍的带宽,达到了266MB/s;此外,矽统科咐芦技的SiS635/SiS735也是这类芯片组的新军。

除支持最新的DDR266,DDR200和PC133 SDRAM等规格外,还支持四倍速AGP显示卡接口及Fast Write功能、IDE ATA33/66/100,并内建了3D立体音效、高速数据传输功能包含56K数据通讯(Modem)、高速以太网络传输(Fast Ether)、1M/10M家庭网络(Home PNA)等。

下面就几家主流芯片组公司的典型产品做详细的介绍:

一、Intel

Intel研制的最主要的芯片分为以下几组:430LX、430NX、430FX、430HX、430VX、430TX、430MX、440FX、450GX、450KX、440LX、440BX、440ZX、440EX、I82810、I82820与最新的I82840。

其中的430LX芯片组是Intel的早期产品,用于Pentium 60和66MHz;430NX芯片组支持所谓的海王星CPU,这两组芯片组目前已经淘汰,不再生产。

其余的芯片组目前都在继续生产使用。

各组芯片的性能和适用的CPU都有一定的差别,下面分别介绍Intel 430FX及其以后推出的各组芯片组。

●Intel 430FX PCIset

430FX芯片组是Intel公司继430LX和430NX芯片组后推出的第三套基于Pentium的芯片组,也称为Triton。

它在体系结构上作了很多改进,使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新的技术在其后继芯片组430HX、VX、TX、GX等芯片组中都得到继承和发挥,因而430FX芯片组在Intel的430系列PCIsets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430FX芯片组由一片82437FX、一片82371FB和两片82438FX组成。

82437作为系统控制器,集成了CACHE控制器、DRAM控制器、PCI桥连控制器等功能部分;82438是数据缓冲控制器;82371FB中集成了PCI、ISA、IDE加速控制器等部分。

430FX全部采用PQFP封装。

430FX可提供高于100MB/s的PCI数据流速,因此它支持奔腾处理器和多媒体应用程序的优化。

●Intel 430HX PCIset

430 HX芯片组是Intel公司继430FX之后推出的面向商用PC机平台的Pentium级主板芯片组。

与其前一代产品430FX相比,它着重改进了系统的可靠性;并进一步提高了集成度,采用了两片封装;在性能上也有所提高,430HX适用于Pentium级的工作站、服务器和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微机。

430HX芯片组由一片82439HX和一片82371SB组成,430HX在性能上的主要改进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采用了并行PCI体系结构,允许CPU、PCI、ISA总线并行处理事务,因此比430FX有更高的MPEG视频、音频播放和捕捉处理能力;

支持通用串行总线(USB),支持USB设备的热即插即用连接;

具有EDO定时功能,使访问DRAM的速度有较大的提高,系统性能提高约10%;

支持奇偶校验和ECC内存;

更高的集成度(只有两片芯片),使用单片主桥方式,与430FX相比可节省60%的主板空间;

采用了FIFO缓冲队列,可在TXC控制器的两边实现并行操作,从而提高了CPU的利用率;

符合PCI2.1标准,缩短了总线的等待时间,提高了PCI设备的速度和整个系统的性能;

支持64M位DRAM,系统内存更高可达512MB;

支持P54C(Pentium)和P55C(Pentium MMX)CPU;

支持双CPU结构,可组成对称处理器结构体系的主板和微机系统。

●Intel 430VX PCIset

430VX的技术性能与430HX芯片组基本相同,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以下方面:

对多媒体视频进行了特殊优化,因而更适用于家庭用户和多媒体应用;

去除了一些普通用户难以用及的功能(如ECC内存、双CPU支持等)后,增加了对高速同步存储器SDRAM的支持,支持168线内存插槽和内存条;

在结构上恢复了4片芯片结构。

430VX芯片组由一片82437VX、一片82371SB和两片82438VX组成,全部采用PQFP封装;

可管理的更大内存为256MB,低于430HX;

降低了成本,其售价低于430HX。

●Intel 430TX PCIset

430TX是Intel公司为配合Pentium MMX CPU而推出的最新芯片组,专门针对奔腾微处理器的MMX技术进行了改进和优化以达到更佳的多媒体应用效果。

430TX芯片组还采用了一系列的新技术,使PC机的性能和智能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430TX也适用于可移动的便携式计算机中,弥补了便携式微机在多媒体技术方面的不足,使得便携机用户也能够像台式机一样享受声音、影视节目、通讯等带来的乐趣。

430TX芯片组采用了两片结构,由一片82439TX和一片82371AB组成。

●Intel 430MX PCIset

430MX是Intel专门针对Pentium级笔记本电脑推出的芯片组,它是Intel作为便携式PCIsets解决方案的之一个完整设计,在430FX的基础上采取了多项体系结构上的革新。

430MX可应用于ProShare(TM)快速以太网、音频及图形增强型应用程序。

随着更新一代同时适用于台式机和便携机的430TX芯片组的推出,很多基于430MX的应用已经逐步转移到430TX芯片组上。

●Intel 440FX PCIset

440FX芯片组(注:不可与430FX芯片组搞混)是适用于高能奔腾(Pentium Pro)的芯片组。

440FX建立在并行PCI体系结构上,它包含了一个可加强视频传输及提高帧速度的多业务计时器,一个能提高MPEG及音频性能的被动释放机制,还包括了可充分利用写缓冲器来改进基于主机的处理应用程序的增强写性能,以及用以确保CPU—TO—ISA写控制与PCI2.1技术规格兼容的PCI延迟作业。

440FX芯片组具有增强的32位性能和USB外围设备连接的优点,包括CPU-to-DRAM流水线、同时读写、动态延迟、写入猝发组合及I/O队列,其他的特点如快速驱动器访问的Bus Master IDE(BM-IDE)、集成化ECC支持、双CPU支持等使440FX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大为提高。

440FX可以管理的更大内存容量为1GB。

440FX与Intel 430HX、430VX等芯片组设计的I/O子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因此使440FX能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立足市场。

在结构上,440FX由三片芯片组成,一片82441FX,一片82442FX和一片82371SB,另有一个独立元件82023AA供双CPU设计时使用。

●Intel 450GX/KX PCIset

450 GX/KX是Intel公司在1995年为Pentium Pro CPU推出的之一套芯片组解决方案。

其中450GX适用于服务器而450KX适用于工作站和高性能桌面机。

●Intel 440LX AGPset

继Intel 430 PCI芯片组之后,Intel公司又推出了Intel 440LX AGP芯片组。

AGP的图形图像上的带宽比在PCI接口上的增加了三倍,它可将高性能的图形功能带给主流的商业PC和家用PC。

440LX AGP芯片组是440 AGP芯片组系列中的之一个成员。

它建立在由三个芯片组成的440FX PCI芯片组的特性之上,但把三个芯片压缩成二个芯片(82443LA和82371AB)。

440LX AGP有四个最主要的特点:

引进了一组新的特性,称为QPA(Quad Port Acceleration,四端口加速),它是处理器、图形加速器、PCI和SDRAM等四个端口的仲裁机构,包括直接连接AGP、动态分布仲裁和多流水线化(从CPU、PCI和图形到SDRAM)等特性。

这些特性合在一起可使PC中的各个设备获得更大的可用带宽;

440LX AGP对SDRAM的支持使得对存储器的读写可以变得更快,并在Pentium II处理器、图形加速器和PCI设备之间实现更快的流水线化传输;

具有ACPI(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高级配置和电源管理)功能,可以实现更强的电源管理,包括远距离唤醒,迅速从掉电状态恢复等;

Ultra DMA功能改进了对IDE设备的存取。

●Intel 440BX AGPset

目前更流行的芯片组当数Intel公司的Intel 440BX AGP芯片组。

从某方面而言,BX芯片组是一个跨时代的标志,它是首款真正支持100MHz主频的芯片组。

440BX AGP芯片组继承了440LX AGP芯片组系列的诸多优点。

如上面所述的AGP,QPA和SDRAM,ACPI与Ultra DMA。

440BX正式支持100MHz的外频,从而解决低外频(66MHz)造成的速度瓶颈,而不再支持EDO内存,即使是SDRAM也要求速度达到100MHz。

作为440系列的第三个产品,它定位在高端CPU领域。

应该说,对100MHz外频(是Intel首先提出来的,同时也是它的一张王牌)的支持既是440BX最吸引人的特点,也是其更大卖点。

虽说早在440LX芯片组中就隐含着对100MHz外频的支持(当时的某些主板就设有100外频跳线),但440BX更大的改进就是它能稳定的运行在100MHz以上的外频。

440BX芯片组也为两片结构,北桥芯片型号为82443BX,南桥芯片型号82371AB。

前者采用492引脚BGA封装,负责CPU(可支持双PentiumⅡ以P方式工作)、SDRAM优化内存接口、64位总线接口、PCI接口、AGP(支持133MHz)接口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控制;后者采用324引脚BGA封装,负责软盘驱动器、硬盘(支持Ultra DMA/33)、键盘、PCI-ISA桥接器等接口及USB连接控制。

440BX芯片组在包含了440LX的所有功能基础上有三大改进:一是外部总线支持100MHz,二是可支持450MHz的Pentium II,三是内存更大可扩展到1GB。

由440BX芯片组构成的主板自1998年4月进入市场以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广。

如今,加上Pentium Ⅲ和 Socket 370“赛扬”的推波助澜,更使得440BX的生命之树常青。

●Intel 440EX AGPset

它是Intel为“赛扬”处理器(Pentium II的简化版)特别开发的一款芯片组。

它仍为两片结构,北桥芯片型号为82443EX,南桥芯片仍使用82371AB,外频只支持66MHz。

与440LX和440BX两款芯片组相比较,440EX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样一来使得原本是为降低主板成本而设计的440EX芯片组总造价并没有降低。

加上440EX芯片组的性能打了折扣,反而造成了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

致使440EX成为Intel成名以来寿命最短的产品。

●Intel 440ZX AGPset

440ZX是Intel为支持Socket 370结构Celeron而专门设计的一款芯片组。

其用意是成为支持Slot 1和Socket 370结构主板的标准芯片组。

虽然是Intel面向低端市场推出的产品,但由440ZX构成的主板同样加入了对100MHz外频的支持。

这类主板一般只设2个DIMM插槽(更大只支持256MB)、3个PCI和1个ISA插槽(受Micor ATX制约,有一个还是共享型的)。

这类主板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均支持集成i740图形加速芯片和声音芯片,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440ZX芯片组有两种版本:分为440ZX和440ZX-66。

两者的重要区别是,440ZX是以440BX为核心,支持100MHz外频,它是为Slot 1结构的100MHz外频的Celeron处理器而设计的,与440BX不同的是仅削减了对DIMM和PCI插槽数量上的支持;而440ZX-66只能支持66MHz外频,是为Socket370 主板而特别设计,现在市场上能见到的ZX主板多采用440ZX-66芯片组。

●Intel I82810 & Intel I82820

作为最新版本的主板芯片组,这两款芯片组的设计思想是一样的。

他们都引入了最新的“集线器”概念,只不过所面对的市场定位不同,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介绍。

1)加速集线器架构

在I828X0芯片组中采用了集线器的概念,各种设备通过集线器直接与CPU、内存交换信息。

在传统芯片组的PCI总线型主板中,挂在南桥芯片上的IDE、ISA、BIOS、USB以及挂在PCI插槽上的显示卡、声卡、MODEM等各种设备均需通过PCI总线和北桥芯片才能与CPU、内存交换信息(如图1),在CPU、内存以及各种外设速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传统PCI总线是阻碍系统速度提高的瓶颈。

将AGP显示接口挂在北桥芯片上,摆脱PCI总线的限制,速度达到AGP 2?(528MB/s)就是一最明显的改进。

Intel芯片组采用了图形存储控制集线器82810GMCH、输入输出控制集线器82801ICH、固件集线器82802FWH三块芯片,声卡、MODEM、IDE、内存、AGP、PCI等设备呈星形结构直接通过集线器交换信息,不像原来诸多设备共同占用总线带宽,使整个系统速度提高很多。

且由于各设备用其通道交换数据,相互之间的干扰也会减小。

2)正式的133MHz外频

虽然当前很多使用440BX芯片组的主板提供有133MHz甚至更高的外频,但实际上是在超频芯片组。

目前8X0家族的I82820和82810-E芯片组正式提供对133MHz外频的支持,133MHz外频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好处是AGP 4X,目前100MHz总线频率时内存的更大数据交换率为800MB/s,还无法满足AGP 4X的要求,采用133MHz外频时内存的数据交换率达到1000MB/s,基本能满足AGP 4X的需要。

3)支持新型内存

Intel 820芯片组支持184线的RIMM(Rambus In-Line Memory Moclule)内存条,RIMM内存条采用DR-DRAM(Direct Rambus DRAM)内存芯片,可在200MHz的总线频率下运行,比SDRAM的带宽提高了3倍多。

Intel820芯片组通过桥接电路还可以使用PC133 SDRAM。

4)整合技术

Intel 810芯片组的整合性相当高,AGP显卡、音效CODEC控制器、MODEM CODEC控制器全部整合,去掉了AGP插槽,代之以一只短短的AMR的扩展槽,它可为MODEM提供接口,并可作为声卡升级之用。

而目前Intel 810DC100芯片组的内置AGP显卡配备了4MB SDRAM,只要配合PII、PIII等CPU运行,就可得到较完美的性能,该内置AGP显卡的性能经测试表明,完全可以满足一般用户的图形显示要求。

但810芯片组整合的显示功能档次还不够高,无法满足高端图形的应用和游戏需求。

820则给用户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你完全可以用它来将PIII 800与最新的Voodoo4或Voodoo5搭配使用,丝毫不会令你的CPU感到屈才。

●Intel I82840

新近出炉的I82840是目前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毕竟它才是440BX最有力的接班人。

下面我们对它进行详细的介绍:

i840的特点:

与旧式芯片组相比,它有几个特点:两个RAMBUS通道(i820只有一个);理论峰值带宽3.2Gbit/秒(PC100和PC133体系分别为0.8Gb/秒和1Gb/秒);133MHz外频,它只提供1.06GB/秒(133MHz×8bytes/时钟周期)的带宽给主内存,真不知道它怎么会这么少,尽管AGP 4×总线可以减少内存带宽的需求,但DMA驱动程序和UMA(Unified Memory Architecture,统一内存架构)都是十分耗费资源的。

i840的定位可是服务器市场啊,难道英特尔不怕内存带宽不足而造成的性能瓶颈吗?也许在较低级的工作站市场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在使用P(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对称式多重处理架构)的多处理器系统中,共享MCH(Memory Controller Hub,内存控制中心)的情况下,CPU们仍然会抢用内存存取空间,即使是运用两个RDRAM通道同时读/写的方式也对之帮助不大,除非英特尔在后期制作时给MCH加入两个内存端口,才有可能避免此类内存带宽大于CPU带宽的浪费。

i840芯片组的规格有82840 MCH、82801 ICH(Input/Output Controller Hub,输入/输出控制中心)、82802 FWH,除了基本的三个芯片之外,你还可以加上以下任意一个元件,来增强整个芯片组的功能:1、82806 P64H(64-bit PCI Controller Hub,64位PCI控制中心);2、82803 MRH-R(Memory Repeater Hub,内存数据处理中心); 3、82804 MRH-S(SDRAM Repeater Hub,SDRAM数据处理中心)。

虽然i840的规格繁多,但实际有用的只有以下那么几点:

支持两个奔腾III或Xeon 3处理器

提供133MHz外频

AGP4X

英特尔AHA架构

双RDRAM通道

双PCI总线,一个33MHz/32位,一个66MHz/64位(可选33/66MHz 64位PCI总线)

预读取缓存

RNG(Random number Generator,随机数字发生器)

两个USB接口

从英特尔定制的规格来看,i840主板应该可以提供3个66MHz 64位PCI插槽,3个33MHz 32位PCI插槽和1个AGP 4×插槽。

你可能会问66MHz 64位PCI槽有什么用?当用过Ultra Wide SCSI RAID控制器或10000转/分的高速硬盘后,你就知道33MHz 32位PCI总线对数据I/O的限制多么大。

另外,文件和数据库服务器需要尽可能多的带宽,以增加内存与处理器之间的传输速度。

这两点原因,足够理由使我们升级到采用双倍速度和带宽的i840。

尽管CPU不能完全享受两个RAMBUS通道带来的好处,但分离的PCI总线可以充分利用内存带宽,因此RDRAM的改进还是起了一点作用的。

至于AGP 4X,它只有在未来的大纹理游戏中才能发挥出它应用的功能,对于现今的3D Game来说,还是有点物不能尽其用的感觉。

NT服务器是什么,发展历史,缩写

使用Windows NT的服务器

伴随服务器概念的诞生,小组服务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发展力量,无论是在486处理器刚刚诞生的年月,还是今天P4 CPU流行的日子,小组服务器(单路服务器)凭借出色的性能价格比,牢牢占据了低端服务器市场。它的使命也从最初NetWare系统下纯粹的文件共享服务上升到复杂服务供应体,文件、打印、邮件、代理、数据库等中小企业用户可能用的都成为小组服务器提供的项目。

I/O进步

文件服务器是最经典的服务器之一,经历了历史的发展,它并没有被所谓的FTP、数据库等服务器所代替,反而借助操作系统的支持,焕发了新的魅力。在NetWare年代,一台486处理器的服务器,配备一块10M网卡,就能给超过100个用户提供出色的文件服务性能,可是在Windows年代,动辄数百兆的数据已经将100M网络的小组文件服务器逼上“梁山”,虽然处理器的频率成百倍的提升,可千兆网络环境却成为小组服务器永远的痛。

因为在小组服务器的发展史上,一直出于降低价格的目的进行研发,那些“真正”拥有服务器完善 I/O系统的芯片组,产品高高在上的价格限制了他们“小组化”的步伐;基于台式机系统进行开发的小组服务器先天不足,根本无法提供完善的I/O系统。千兆网络、高性能存储只能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好在Intel迅速认识到这一点,借助新一代处理器的推出,将i875P芯片组推上了小组服务器/工作站的位置,它凭借独立CSA通道和Serial ATA RAID系统,终于克服了小组服务器徘徊已久的障碍,I/O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千兆网络环境和高性能存储。

解决了小组服务器存储和传输通道上的障碍,新一代的小组服务器在文件、打印等服务中已经比上一代的小组服务器有了质的进步。

计算能力的进步

虽然邮件、数据库等应用是近年来才逐渐在小组服务器上得到应用,但是发展势头之猛烈,是当初小组服务器诞生之初无法想象的。他们有效地利用了小组服务器日渐高涨的产品性能,充分发掘了应用的本质。

我们都知道,影响服务器整体处理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味提升处理器的主频并不能给用户带来最终性能提升的感觉,特别是针对那些并发进程多,单一进程尺寸小,但是需要服务器根据进程的需求运行查询、排序、记录、反馈等多种任务。其实从这一系列的动作里,我们看到了数据提交到网卡→内存→处理器→硬盘→处理器→内存→网卡的全部过程,这是服务器典型的工作状态,是我们经常谈到的服务器I/O体系。这时无论在哪一个环节出现了瓶颈效应,都会严重拖慢进程的脚步,早期的小组服务器和中高端服务器更大的差异也就在此。

而新的一代小组服务器已经向中高端服务器提出了挑战,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昨天的小组服务器、今天的小组服务器、今天的部门级服务器各个环节的差异。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一代的P4服务器已经全面超越了早期的小组服务器,甚至在某些方面对部门级服务器也提出了清扮强有力的挑战,在I/O性能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小组服务器高性能的身影。

殊路同归的管理

在中高端服务器领域,管理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项目,无论是基于硬件体系的管理维护性设置,还是在网络上对服务器进行全面的监控,它已成为体现服务器水准的一个标志。可惜的是,因为不同厂商都是依照自身多年的发展,监控体系各自为政,而且多数是专有系统,自然成本高居不下。在价格拼刺刀的小组服务器中使用完善的监控管理技术似乎成为了一种奢望,这点在早期的产品中尤为明显。

但是在小组服务器中,因为Intel的大力支持和发展,几乎所有的主板厂商都开始采用Intel Heccta management controller技术,配合Intel网卡,可以对小组服务器也实现基本的监控功能袜绝。

低端技术的蔓延

高端服务器技术下嫁小组服务器还能让人理解,可是低端技术上攀的方式,恐怕也只有这个创新的年代才会出现。在存储领域,超过40根信号线的排线一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IDE硬盘需要40/80针的数据线,SCSI更需要68针的混编线才能提供超过SCSI 320的速率,这些宽宽的排线在服务器机箱里盘根错节,既不美观,也严重阻碍了散热。甚至在厂商那里,如何捆扎和布置排线都由服务器研发部门的专门小组来告正姿解决。

当Serial ATA来的时候,虽然是取代IDE的技术,但是它带来的串行化趋势却在中低端服务器领域引起了轩然,连接4块Serial ATA硬盘竟然只有细细的几根电缆,而且允许的长度也超过了40/80针的排线,因此在小组服务器里,我们也看到了整齐、漂亮的布线。而且Serial ATA硬盘背板技术得到了改进,可以配合独立背板技术实现热交换,热插拔SCSI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当Intel在推出ICH5南桥的时候,具有一个ICH5R版本,提供了SATA RAID on Chip技术,虽然不能说是完全的创新,毕竟SCSI RAID on Chip技术在前,可是廉价的成本为小组服务器提供RAID 0、1、0+1,在之前只能通过IDE RAID卡实现,而Serial ATA的扩展能力也非IDE可比,因此在全面占领小组服务器的基础上,一定能向上蔓延到部门级服务器中。

2023年9月,记录着小组服务器在《计算机世界》评测实验室的一次盛会,8位来自不同厂商的“选手”,给我们带来新一代小组服务器全面的精彩

服务器芯片组发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服务器芯片组发展,服务器芯片组发展:生产商们抢占市场份额,intel处理器的发展过程,电脑主板的发展史,NT服务器是什么,发展历史,缩写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腾讯云

相关推荐

云主机FTP软件:高效传输与安全管理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在云计算时代,云主机已成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托管应用和存储数据的首选。为了方便文件传输,FTP(文件传输协议)软件在云主机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在云主机上配置和使用FTP软件...

云主机FP:引领未来计算,解锁无限可能

云主机FP(FloatingPoint)是指在云计算环境中,针对浮点运算性能进行优化的虚拟机实例。浮点运算在科学计算、工程模拟、金融建模、图形处理等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云主机FP的设计和配置...

云主机ECS:解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高效、安全、灵活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云主机ECS(ElasticComputeService)是阿里云提供的一种弹性计算服务,它允许用户在云端创建和管理虚拟机实例。ECS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够满足各种规模和类型的业...

云主机D盘:解锁无限存储空间,轻松应对大数据挑战!

云主机是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化服务器,它允许用户在云平台上创建、配置和管理虚拟机实例。在云主机中,磁盘分区是存储数据的关键部分,通常包括系统盘和数据盘。系统盘用于安装操作系统和运行应用...

云主机DNS解析:提升网站速度与稳定性的关键策略

云主机DNS(DomainNameSystem)是云计算环境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从而使得用户能够通过易于记忆的域名访问云主机上的服务和应用。本文将深入探讨云主机DNS...

云主机C盘爆满?快速解决方法大揭秘,让你的服务器重获新生!

云主机C盘满了是一个常见但棘手的问题,尤其对于依赖云服务进行日常运营的企业和个人用户来说,这可能导致系统性能下降、应用程序崩溃,甚至数据丢失。本文将详细探讨云主机C盘满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法。...

云主机CPU选择指南:提升性能与效率的关键决策

在选择云主机的CPU时,用户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所选的CPU能够满足其应用的需求,同时优化成本效益。以下是一些关键点,帮助用户在云主机CPU选择过程中做出明智的决策。了解应用的性能需求...

云主机CPU性能大比拼:揭秘顶级云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

云主机CPU是云计算环境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云服务的性能、稳定性和用户体验。CPU,即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负责执行指令和处理数据。在云主机中,CPU的性能决定了虚...

云主机ASP:高效搭建动态网站,轻松实现业务扩展与性能优化

云主机ASP(ActiveServerPages)是一种在云环境中运行ASP应用程序的技术。ASP是一种由微软开发的动态网页技术,允许开发者使用VBScript或JScript等脚本语言编写服务...

云主机API:解锁无限可能,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新纪元

云主机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是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为用户提供的一种编程接口,允许开发者通过编程方式管理和操作云主机资源。这些API通常基于RESTf...

云主机99idc:高效稳定,轻松搭建您的专属云端空间,一键部署,畅享无限可能!

云主机99idc是一家专注于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公司,其核心业务是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云主机服务。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云计算已经成为企业IT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云主机99i...

云主机80端口:解锁无限可能,开启高效网络新时代!

云主机是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化服务器,它通过互联网提供计算资源和服务。在云主机中,80端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端口,通常用于HTTP协议,即网页服务。本文将详细探讨云主机80端口的相关内容...

云主机403错误:解锁高效解决方案,提升网站性能与安全

云主机403错误是一个常见的网络问题,通常表示用户在尝试访问某个资源时被服务器拒绝。这种错误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权限问题、配置错误、防火墙设置等。以下是关于云主机403错误的一些详细信...

云主机360:全方位云端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无忧

云主机360是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化服务器解决方案,它通过将物理服务器资源虚拟化,为用户提供灵活、高效、安全的计算服务。云主机360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高度的可扩展性和弹性,用户可以根据业务需求...

云主机301:引领未来云计算的新纪元,高效稳定,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云主机301是一种常见的网络重定向状态码,通常用于指示用户请求的资源已被永久移动到新的URL。在云计算环境中,云主机301状态码的出现可能涉及到多种技术和管理策略,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一现象。...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